和誰交朋友,是由什么決定的?
想必誰都會有一兩個要好的朋友!
好朋友之間大概就是:有人陪你一起膽大包天、肆意妄為,既能釋放自己的天性,又讓生活多幾分樂趣。
好比,那個人剛好懂你為什么看個電視劇就能哭得稀里嘩啦;
在你脆弱的時候能讓你安心,隨隨便便一兩句話都能把你逗笑;
能陪你聊多到不行的八卦,無論說哪句話總能自然地接梗......
朋友有太多太多能明白你的點?;蛟S你偶爾也會發出疑問:“為什么我的好朋友是TA,而不是別人?”
情投意合的不止愛情,還有友情。
我們總以為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僅基于興趣相投,但實際上并非那么簡單。一項發表在《自然》(Nature)的研究表明,建立友誼的基礎不僅僅是由于雙方的共同點,還包括雙方的思維和看待世界的方式。
為了弄清楚朋友間是否有更深層次的關系,例如,如何感知、解釋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來自加州大學的學者進行了一項研究,在排除掉受試者的性格、情緒、認知風格和興趣等因素的差異后,他們讓受試者觀看了一些視頻剪輯片段,這些視頻片段包含喜劇、紀錄片、辯論等主題,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對受試者的大腦進行掃描,記錄他們面對相同視頻片段出現的反應和大腦的神經反應。
結果表明,在不受約束地觀看視頻期間,朋友之間對實驗中相同視頻,出現的相似反應更為接近,并且,朋友之間顯示的神經反應明顯也比陌生人更為相似。
研究人員認為,人們不僅傾向于和年齡、性別、性格等方面相似的人交朋友,還會和用相似方式看待世界的人成為朋友。包括個人的感知、對環境的刺激作出的反應、思維等。
朋友之間對世界的感知方式相似,用我們常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三觀一致的人更適合成為朋友”等來理解,似乎會更簡單。
當然,影響友誼的因素還有很多,但下面這個原因,你或許想不到。
和誰交朋友,也與基因有關
反應相似的人成為朋友還能理解,但下面這項發表在 PANS 上的研究或許能讓你刷新認識——友誼竟還會和基因有關。
來自加州大學和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對1932名受試者進行基因研究,排除血緣關系之后,發現朋友間具有1%的基因相似度。[2]可見,朋友之間的基因往往比陌生人更為相似。這似乎也從遺傳學的角度證實了“朋友是我們選擇的家人”。
人們在對與自己不相關的個體中選擇朋友時,也可能會選擇在基因水平上與他們相似的個體,基于同質性原則構建各類型的網絡關系,相似的人能夠適應同一環境,往往更容易產生聯系。
人的一生總會遇見很多人,有的人能成為朋友,有的人卻注定擦肩而過?;蛟S相遇是開始,相識才是后續,正如法拉奇在《別獨自用餐》中提到的一樣:“我們需要深層次的信任關系和友誼 ”。也只有深層次的契合,才能成為人生路上同行的人。愿我們都能遇到那個讓自己覺得“素味平生,相逢恨晚”的好朋友。
版權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圖文系網絡采集,如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