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恐懼,及其錯判

都市避風港 2022-01-19

世上所有的詭計,不過是抓住了人的貪婪和恐懼?!笊秸\一郎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我們講了一些情緒(情感)對人類生存繁衍的重要性,作為一種進化適應,情緒是設置個人具體目標的機制,并根據外界環境、信息、刺激來調動行為,以解決相應的生存繁衍的問題。想想我們為什么追逐快樂、美的事,逃避害怕、厭惡的事。這些具體目標之上更高級的目標是基因的復制延續。情緒有很多,恐懼、快樂、厭惡、憤怒、愉悅、悲傷、驚訝、痛苦、后悔、惡心、內疚、郁悶、蔑視、嫉妒、愛慕、同情……還記得那位8號女技師嗎?(參看:鏈接),你對男技師很厭惡,你還非要8號,她可愛的樣子讓你心情愉悅。而實際上這是郁悶的按摩之旅,你讓8號力度再大一點,你想用痛苦驅趕走一些什么,但逃避和無視好像沒什么鳥用,想著明天就要進行的季度總結會和領導必然橫眉怒目的樣子,你心生恐懼。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可能是人類最早產生的情緒:恐懼??謶智榫w的來源是什么?在現代社會里恐懼錯判和過度恐懼又會給我們帶來影響?以及該怎么應對。

01、恐懼起源

很多拓展訓練中,一般都會有一個“斷橋”項目,這個項目要是把木板放在地面,或者不是很高的位置,大多數人都能輕松完成跨越。為什么當木板足夠高的時候很多人就會感到害怕恐懼呢,完成起來就會有些困難,哪怕是在你知道有安全措施的情況下,我見過有站了20多分鐘也不敢跨過去最后放棄了的。

理解恐懼,及其錯判(圖1)

下面這種動物,我就不放真實照片了,你愿意的話可以去搜索一些照片看看,相比貓、狗、馬的照片,你是絕不會喜歡看到蛇的照片,更別提活物了,不信邪可以去感受一下,老馮還專門又去看了一些,菊花一緊。

理解恐懼,及其錯判(圖2)

為什么我們明知道是安全的情況下也會對這類事物害怕呢?這是因為我們人類天生恐高,天生就害怕蛇、蜘蛛等動物,但這兩類的觸發機制還稍微有點區別。怎么天生的?那定是與我們祖先的生存環境相關,這恐懼情緒就是危險信號的探測器?;蜃儺愂古既坏玫竭@種情緒功能的人更可能存活下來,于是遺傳,天生。

恐懼情緒,作為一種進化適應,它將引起人們對危險信號的注意和擔憂。我們的信息獲取80%來自于視覺、其次是聽覺、然后是觸覺、嗅覺、味覺。我們的情感系統會對這些信息以我們先天貼好的(或后來習得的)標簽進行反饋,并運行相應的生理調節。

當遇到危險或有危險預期時,恐懼情緒迅速上線,這促使大腦向腎上腺發出信號,腎上腺就會釋放出一些化學物質(腎上腺素等),這些化學物質作用于身體,將加速我們的心跳和呼吸,血壓隨之升高。這又將加速給肌肉供血、供氧,屆時你會更有力量,以便逃跑或戰斗。同時這也會降低與逃生無關的器臟消耗,比如給肌肉增加供給的血液大概來自腸道、皮膚,這同時會引起腸道、膀胱的排空反應。所以極度恐懼也可能產生身體不適,腸道翻滾、惡心嘔吐、暈厥,有的人會“嚇尿了”;皮膚的血管收縮,血流減速(“嚇得臉色蒼白”),因此皮膚也會失溫(“嚇出一身冷汗”),這也使逃跑過程種皮膚溫度不至于過高。這些惡心不適的反應也就會使人們對恐懼產生生理厭惡,一般來說我們不會喜歡恐懼,它被視為一種負面情緒(但很有用)。當然,后面我們會說到,在現代社會也有例外。我們一般認為的消極情緒(恐懼、憤怒、抑郁等)會有損健康,這在生物學、醫學上有很多證據。

人類有很多不同的恐懼神經回路,這些都是祖先為了解決特定危險情況的適應性產物,對各種讓人害怕的事物,我們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方式??匆娪械膭游镂覀兞⒓刺优?,面對有的危險我們會首先原地僵住不動(“嚇呆住了”),而有些危險我們會選擇反擊戰斗(同時可能會有另一種不同的情緒上線:憤怒)。有的人有血液恐懼癥(暈血癥),這表現為心率放緩、血壓降低,這種反應的意圖是減少血液的流失,但這里可能出現了誤判,并不是本人在流血。

從本能應對危險的角度,這些也堪稱“最佳”初始應對了,畢竟都是祖先們用生命進行“實戰”換來的寶貴“知識”,它經由高度編譯寫入了我們情緒系統。這種快速反應完成,是理性緊跟其后,在合適的場景需要理性思考來尋求最佳解決方案,比如上面說的定住不動的反應就是在給理性思考贏得時間。

但這情緒的反應的刺激物是我們通過視覺、聽覺等獲取的信息,而且可能時間緊迫,并且現代工業社會很多環境、事物都變了樣(你生活在城市除了去市場、動物園否則很難看見蛇,它卻是我們祖先的噩夢,而他們也不可能知道汽車、飛機為何物)。這就可能出錯,這信息可能是錯覺、幻覺,我們后面會詳細講到。

那些常常置我們祖先于危險境地的事、物,使他們建立起了相關的恐懼神經回路。有一些恐懼是普遍性的天生的,有一些則是后天習得、建構的,有些是地域性的、與文化相關的。它們會隨著年齡逐漸發展出來或消退,有一些嚴重的成人恐懼癥就是由于小時候恐懼沒有消退。

理解恐懼,及其錯判(圖3)

綜藝節目里常見的隔箱摸物游戲,明明知道節目組是不可能讓參與者有危險的,很多人還是被嚇得夠嗆。

天生硬鏈接式恐懼

對不確定性的恐懼是人類最深的恐懼之一(對不確定性的恐懼在很多時候也會反應為一種恐懼情緒的“變種”:焦慮),我們都有過躲在門背后突然大叫嚇唬別人(或者被別人嚇)的經歷,把人嚇死的都有。對突然出現的事物、巨響的恐懼是天生的條件反射式的恐懼。你對貓狗這樣,它們也會被嚇一跳。想象一下恐怖片里的鏡頭,突然一聲尖叫、突然竄出來一個腦袋……如果你是在深夜看到這里,想到了什么看過的恐怖片里的鏡頭,那么理性會提示你扭頭左右望一望讓自己感覺好一些,但,請注意身后。后面我們會說到,這一種習得的想象中的恐懼。

對危險高度、懸崖、墜落的恐懼也大致如此。在視崖實驗中,嬰幼兒在視覺發育稍好、會爬行一兩周后就能建立這種危險識別的情緒機制。

理解恐懼,及其錯判(圖4)

媽媽在對面吸引也沒用

對一些突然出現的事物、巨響、高度這類恐懼是一種普遍的、天生的,像是一種硬鏈接式的恐懼情緒的存在。

感受一下,切勿模仿。這些人是如何克服恐懼的?

天生預置待激活式恐懼

還有一些也是天生的恐懼,我們的情緒系統、相關神經天生已準備就緒,只需要相應的環境、文化來激活,就很容易建立相關的條件反射。

在我們祖先的生存環境中,大型食肉動物、蛇、毒蟲、黑暗、血、同族殺害、雷暴、懸崖…..常常意味著巨大的危險和死亡,我們情感系統已經進化出針對相關危險的敏感反應,很容易就被激活,“狩獵采集者在生活中最不堪忍受的就是蛇”(德沃爾)。大概1-5歲的小孩就開始害怕上述各種事物。在更早的時候他們還會出現分離恐懼,在遠古沒有家長大人的保護,小孩異常危險,但長大以后這種恐懼就會消失。

這類預設的恐懼情緒,小孩一學就會,比如看見大人害怕一條蛇或一只蜘蛛,小孩馬上就能就能建立這種恐懼反射,之所以說這些是基因中預設的,因為這類恐懼往往一兩次刺激、學習便能激活,而且很難改變。但是另一些現代社會才出現的事物,小孩并沒有這么容易就建立相關條件反射,比如槍支,甚至很難建立,比如電源插頭,觸電了我們以后會更加小心,但一般不會對其恐懼。

后天習得的恐懼

而由于世界變化太快,基因無法預置所有危險的情景,僅僅處理了那些普遍持久嚴重的。它要求我們有欲望去學習身處的本地環境、周遭的動植物、語言文化、危險的知識。我們從小時候就開始從父母、同伴那些學習認識危險和安全的東西。比如一些文化中的事物、食物禁忌由恐懼積累而來。

在人際社會中,我們會學會害怕失敗、害怕出丑,進而害怕陌生人、害怕當眾講話。小朋友在校園里尿褲子被同學朋友嘲笑,這類恐懼被過度一般化,到成年也無法消退,就可能成為社交恐懼癥。這是因為合作、互惠對人類生存非常重要,他們害怕無法被周圍人接納(內心卻渴望融入)。

典型的對鬼魂的害怕也是一種習得性恐懼,這源于社會模仿,害怕別人害怕的事物,通過文化習得建立了強大的信念。這一種想象中的恐懼,比如小孩子晚上害怕一些想象中的東西不敢一個人睡覺,或者我們都有過想到一些之前的危險情景產生后怕的感覺,這些危險在當前存在于想象中,但恐懼感是真實的。當然,鬼神的出現在根本上還是對不確定性的恐懼和焦慮,通過迷信尋求解釋和心理上的慰藉之道。 

恐懼也會傳染,除了心理層面的從眾(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說起來輕巧做起來難),恐懼也會使人在生理上分泌出獨特的“恐懼氣味”,別人聞了以后,會產生恐懼反應。

恐懼情緒有一個非常常見的“變種”:焦慮。我們對很多不確定性的恐懼會表現為焦慮,很多時候自己也說不清道不明,莫名的焦慮。驚慌(慌張害怕)、害羞(社交恐懼)也是恐懼的變種。 

02、恐懼錯判

前面我們說恐懼情緒系統遭遇相應刺激會釋放信號、激素來提醒當人事注意,并運行相應的生理調節。這刺激物即我們從外部獲得的相關信息,但我們的恐懼系統并無法精確的判斷這些信號,只要是一個大概的相似情景就足以激活。一個或多個顯著特征就足以引起我們的警覺,比如把繩子誤認為是蛇。

從經濟學成本收益的角度,有時候寧可錯了說聲抱歉也好過直面真正的危險,對于一些不確定事物我們會選擇先恐懼,然后通過理性思考來判斷。比如門背后的人突然出現,我們當然是先被嚇到,后退躲避,然后再確定是熟人惡搞還是陌生人,這會是更劃算的選擇。當我們看見一條蛇,會快速后退躲避,然后才會意識到原來是一條繩子。

這些獲取的信息來自我們的視覺等,這些信息本身就包含了主觀建構(“腦補”),都不具備事實如此的客觀性(眼見為實?)。同樣的物體,人類和許多動物看見的色彩是不一樣的(皮皮蝦有16種感色細胞、人類僅3種),你能說誰看見的顏色的是真實的?而實際上顏色并不是物體的客觀屬性,物體本身沒有顏色。你的排泄物嘔吐物對有的動物來說并不惡心。我們的祖先賦予這種光波以這樣的顏色、那種氣體以那樣的氣味感受,是因為大體上那樣對我們祖先的存活有利?!澳X補”依賴于常規的經驗法則,有其固有傾向。都是錯覺,但大體上實用,有些則可能導致人們心理、行為的錯判。

理解恐懼,及其錯判(圖5)理解恐懼,及其錯判(圖6)

理解恐懼,及其錯判(圖7)理解恐懼,及其錯判(圖8)

上面這張面具圖,它實際上是朝著一個方向轉動,一面凹一面凸。但告訴你是錯覺,你卻也毫無辦法,我們大腦對立體感的“完形成像”,需要運用陰影方向、明暗對比等,這或許與太陽通常的照射物體方向有關。這張錯覺圖正好完美的“利用”我們的這一技能。

同時很多現代事物是我們祖先不曾遇到過的,他們無法提前建立相關的適應性。比如坐飛機,我們的大腦像是剛走出草原、邁出山洞,就飛上了天空,恐懼情緒系統很難“理解”在10000米高空是安全的,即使我們用理性壓制,告訴自己飛機很安全,也還是有很多人害怕坐飛機。

記得我們曾經引用過的例子:美國911之后,大量人群放棄飛機選擇自駕出游,交通事故大增,一個研究小組為了直觀反映飛機汽車事故率的對比,給出了一個結論:要讓兩者的危險程度相同,相當于需要每個月發生一次911。 

我們恐懼飛機,實際上更多的事故、死亡是去機場的那段路上,從北京飛上海(1000公里)的事故率與駕車行駛多少距離的風險大致相同呢?大概三四十公里。也就是當你驅車、坐車到達機場,你就已經度過了這段旅途最危險的時段了。但坐飛機幾乎人人都會系安全帶,而坐機場大巴幾乎沒有人會系安全帶。在你這段旅途最危險的時段,你本有一舉手之勞可來降低很多風險。

這些都是對鮮活易得的信息的直接情緒反應,而忽略了理性思考(包括推理、概率知識等)。因為飛機這類事故一旦發生是大數量人集中死亡,加之新聞媒體的報道,這會很容易喚醒我們的恐懼情緒。我們對分散的但可能是數量更多的、危險概率更高的風險卻可能視而不見。 

我們恐懼雷電、深水,卻不在乎致死率高出數百倍的糖尿病。在現代社會的城市,幾乎很少有人會死于蛇、蜘蛛等的傷害,但你隨便問,蛇都在人們最害怕的東西之中,但我們似乎并不那么害怕汽車,哪怕全球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過百萬,每天都有幾千人因交通事故死亡。 

恐懼讓人類避免了很多危險,但在現代社會我們也會被恐懼愚弄,自亂陣腳。 

03、恐懼情緒如何被利用

這“利用”是個中性詞,在一方面它表達的是被滿足。

我們對恐懼等負面情緒產生生理厭惡,我們追求讓我們更舒心、愉悅的獎勵反饋,在商業領域,商家們將這種大腦的獎勵機制與人們希望的心理需求結合起來,做他們的生意。 

我們恐懼不確定性,而由于不確定性幾乎是永恒的(相對于浩瀚蒼穹我們人類的已知還少得可憐),算命生意看上去是一門永恒的生意。郭得友的“拜河大典”,小神婆的“喊魂”,都是接這方面活兒來過日子的,當今一樣,風水術在一些發達地方也異常流行。新的科技、行業出現以后,算命術也展示出它的適應性,電腦算命、科學算命。更具迷惑性的則出現在復雜的經濟商業系統,股市預測(參看:鏈接)、商業咨詢。 

恐懼還會產生一種看似自相矛盾的刺激感、爽快感。這是人們探尋危險邊緣但又幾乎絕對安全而能獲得一種刺激,科學家說這可能與人們面對壓力時內啡肽(“天然鴉片”)的分泌有關。這就形成了一種尋求刺激的副產品,比如攀巖、跳傘、蹦極、游樂場的機動游戲、恐怖小說/電影等,它讓我們感到害怕,但理智又告訴我們它有安全底線,沒有什么比感受恐懼但又能全身而退更爽快刺激的了。 

優秀的恐怖小說家善于尋找恐怖刺激的“觸發器”?!翱植乐酢彼沟俜摇そ鸸歼^他的個人恐怖清單,這是對恐懼的普遍性和來源的一個很好的反映:黑暗、黏糊糊的東西、畸形、蛇、老鼠、密閉空間、蜘蛛、飛行、死亡……

公益警示宣傳常常會利用恐懼情緒,比如一些對人們上癮行為的公益廣告,會用一些恐怖的圖片,可以去看看有些地方的香煙盒。

激發恐懼情緒在銷售中也有一些運用,但要注意的是目前的研究表明在促進銷售方面超強恐懼刺激的說服效果并不好,一般商家會選用一些中低強度恐懼刺激。比如香皂廣告常常展示一些細菌示意圖,實驗顯示我們僅僅看到細菌的照片時,免疫系統就會開始運作。牙膏廣告會將不好的牙齒一敲就碎。 

恐懼的高喚醒特性也使得一些媒體為追求流量、利益惡意傳播一些虛假的讓人恐慌的信息。這些虛假信息,在相關知識不足的受眾中也會產生恐懼、焦慮的情緒。有很多產品本身也利用了這一點,比如家用防輻射、除甲醛用品(其實意義不大)。 

在政治說服力方面也有很多應用,有一說特朗普能登上總統位就與對民眾恐懼情緒的利用有莫大關系。 

04、該怎么辦?

感到恐懼并沒有錯,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做。一方面一些恐懼喚醒并不匹配我們生活的現代社會,另一方面我們對工業文明的新危險卻毫不知情或全不在意。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恐懼的本質。

如上面的講的。和其它基本情緒一樣,它極大的提升人類遭遇危險時的生存概率,在多數情況下和理性選擇是一致的,促進了我們的理性??謶智榫w很重要,只不過在現代社會,古代大腦與新事物狹路相逢,再加之人們利用恐懼追逐利益時的裝神弄鬼,使得我們常常出現錯判,具體請看上文。

其次,要理解風險,學習科學的知識。

人類最古老而強烈的情緒,便是恐懼;而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便是對未知的恐懼(洛夫克拉夫特)。未知意味著風險、不確定性,這是我們恐懼或焦慮的一個重要原因。通過知識學習,我們需要正確認識已知概率的風險,以及無法知曉概率的不確定性。學習知識,不一定能消除恐懼心理,但能幫助我們更好的做出決策。 

比如前面講到的坐飛機、駕車到底哪個更危險。再比如你可能不知道,你開車時看手機、打電話,你的反應速度將會和70來歲的老人差不多。 

比起害怕蛇,你更應該害怕奶茶(因為糖),當然這不大可能發生,事實上奶茶、可樂受歡迎的原因是不能沒有糖的(無糖可樂都得加甜味劑),因為糖刺激的是愉悅情緒,糖代表著高熱量,這對我們的祖先很重要,但在現代卻威脅健康。這時就需要我們通過知識的掌握進行理性壓制,比如有些健康知識豐富的人會表達一下:奶茶、可樂的糖含量實在是嚇人(盡管他不會真的像觸摸一只黏糊糊的惡心的但無毒的青蛙一樣對奶茶產生恐懼情緒)。

 理解恐懼,及其錯判(圖9)

飛機事故、汽車事故、賭場游戲,這些風險的概率都是已知的。對這類風險,我們行事會基于成本收益計算,為了追逐某些收益必然要冒著或大或小的風險,你走路去上班就冒著出車禍、高空墜物的風險(這些事每年都會發生,如果對這類小概率事物也很持續恐懼,那可能有相關經歷形成了恐懼癥)。但相對于其獲得的收益,這個小概率風險是值得冒的。我們選擇汽車都會結合自身的財力衡量其收益、成本、風險,不是每個人能選擇安全系數最高的汽車。

在考慮風險和收益的情況下,我們很多人開車打電話、看手機都不是因為有重大利益,可能僅僅就是聊聊天、刷刷微信。那么如果是這種情況就應該完全杜絕掉,如果是一單重要的生意不可推遲的通話,那么你就得自己衡量風險和利益了,記住,當你打電話時反應速度會和70多歲的老人差不多。美國曾有一個統計:75歲以上的司機與24歲以下的新手司機發生交通意外的概率一樣高,而且事故中的死亡率更高。 

《2018中國青年注意力分散與交通事故調研白皮書》指出:開車時接打手機發生交通事故的風險比正常狀態下高出4倍,追尾概率增加1倍,大腦的反應速度比酒駕還慢30%,注意力下降37%,剎車反應慢19%,變更車道的能力下降20%。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確實無法對開車打電話這件事建立起恐懼情緒,那么我們需要用理性思維告誡自己,這真的很危險,而不是跟著感覺走。

有一些規避成本極低的情況,人們還是選擇了忽視,關鍵是也并沒有多大的收益。這可能是對其危害認識不足,比如很多人夜晚行走走在馬路上或貿然橫穿馬路,這有可能他們真的不清楚這有多危險,總以為司機開著燈就能看見他們。

理解恐懼,及其錯判(圖10)

你以為司機能看見你?

當你黑夜、下雨天走在路邊時,你真的該害怕一下,意識到那有多危險

另一種情況是,我們能認識到危險,冒其險獲益不大,而避免成本也不高,但我們隨意懶惰,使我們置身于概率雖小但不必要的危險之中,比如橫穿馬路,紅綠燈快變燈時加速沖過去(能給你節約幾分鐘時間?很多時候我們根本就不趕這幾分鐘時間也會選擇沖過去),比如寶寶坐嬰兒車時不給系安全帶,每年都有因此摔傷摔斷胳膊腿的孩子(系個安全帶會耽擱你多大的事?或者說不系你能獲得什么莫大的收益?)

這種錯誤認識還體現在我們對轉基因食品、一些加工食品的恐懼,以及對野生、原生態的盲目青睞。最近的事件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之前一些人偏愛食用蝙蝠、果子貍、穿山甲這些野生動物,對其風險毫不了解。但現在大眾已經被新的知識教育了,情況出現了反轉了,大家可能會恐懼這些野味,甚至都不敢靠近。實際上這些知識一直有不少科學家、專業人士在普及,但遠遠引不起足夠的重視。

同樣的,我們就說常用的食品雞蛋,你去超市買經過防疫檢測的雞蛋,其安全性絕對要好過你去農家雞窩里撿一些所謂原生態雞蛋,而營養其實也差不多。但很多人會認為后者更天然、更有營養(價格也更高),這就是錯誤的認識。 

我們需要學會甄別正確的知識、權威的知識輸出者、機構。微信朋友圈里曾經“牛奶致癌”的謠言滿天飛,恐懼情緒讓不明真相的人瘋轉這類文章。而當網紅醫生張文宏說學生常喝粥可能造成營養不足的時候,大家滿臉生疑(這里的關鍵是營養密度)。而事實上,那些所謂的養生的骨頭湯、肉湯、雞湯鴨湯,其湯里基本上沒有什么營養。

就是說,在一些情況下,我們恐懼了一些不用恐懼的事物,而對一些本該恐懼的事物卻不以為意,這就需要我們通過知識的學習、理性的判斷來做出正確的決策。

對風險的認識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怎么看待目前無法解決的不確定性。

有的風險其概率是已知的,而有的不確定性貌似很難有解,這些文章里我們講了一些不確定性(鏈接、鏈接)。宇宙太大,人類太渺小,相對于無限的未知,人類的已知太有限。 

而追求確定性、因果是人類的本能,我們想要生存、我們追求我們想要的生活(也大概是基因讓我們自以為那是我們想要的),這就導致我們可能在不確定性事物上胡亂歸因、尋求神靈。(參看:本能、錯覺與理性壓制)。

由于缺乏正確認識,對不確定性的過于恐懼、焦慮,對確定性的過于追求,常常會使我們反受其害,求助于神靈、迷信、邪教,一些耍著廉價戲法的江湖術士都能輕易騙財騙色。

前陣子唐山地震了,恐慌之下,朋友圈里“地震云”、預測大師的后見之明又被瘋狂轉發了起來?!爸挥猩底?、騙子和冒充內行的人才會預測地震?!保ú闋査埂だ锟颂?,里氏震級來自他)

我們需要認識到這一點,區分不同的事物性質(參看:鏈接、鏈接),而不是一味恐懼、盲目的追求一切事物的確定性,黑天鵝、幺蛾子是我們人生旅途的一部分,人生本來就充滿了不確定性的(除了死亡與稅收?),不是嗎?

05、結語

我們不再像是祖先茹毛飲血的生活狀態,但現代世界依然危機四伏??謶智榫w能讓我們甄別危險、得以存活,也能摧毀任何東西。 

情緒在我們的生物調節機制中處在一個核心位置,并且是理性與非理性的連接紐帶。

情緒對生理的調節、行為的調動這種本能是我們祖先經過百萬年適應性發展出來的偉大智慧,復雜而精巧,我們不會比計算機更擅長解方程式,但如何賦予計算機情感恐怕一時半會不大可能有解。

沒有情緒的人是不可能理性的。事實上我們的個人目標是怎么設定的呢?你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展示才華吸引人?還是為了學習知識多賺錢?抑或就是享受文字的美感?還是說為了更好的理解世界?無論如何那最終定是能給你帶來快樂、愉悅的情緒。只是我們后天學習的知識、塑造的信念、欲望會讓我們去到不同的方向。就像有人喜歡流行音樂,有人陶醉于古典音樂一樣。

這種現在看來自然而然的行為,只不過是我們祖先在生存繁衍的進程中,對與之有益和有害之事物貼上了標簽(在當時的環境中),經由基因“指導”構造我們身體時寫入我們的系統,使我們能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情感著色。這個過程快速、自動化,甚至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意識到。

這當然是擬人化的表達。理解的關鍵是,我們的提問不應該是為什么人會進化成這樣?而是為什么這樣的人活下來了?進化是基因隨機變異再經由自然選擇的結果。 

看見長成那個模樣的女性,我們就心跳加速血脈噴張,微微一……笑,表示尊敬,我們把長那樣的定義為美、性感,那大概率是因為在歷史上追逐那樣的女性是更有利于生存繁衍的。 

在那個沒有戶口、身份證的年代,對稱的臉,好的皮膚、牙齒,都是健康、年齡的展示器。這種偏好被刻印在我們神經體統里,我們看見美女會心動。商家的牙膏廣告中展示的美女的整齊潔白的牙齒就利用這種性暗示。而對于較大挺拔胸部的偏愛的一個解釋是這樣的:胸部較大的女性在年輕時胸部會是挺拔的,而當她年齡稍長之后會下垂,這可以用于判斷年齡。而不是因為奶水的原因,實際上胸部大小與乳汁分泌多少沒有直接關系。

這套祖傳的本能、直覺系統讓我們的祖先作為一種邊緣物種小心翼翼得以存活百萬年。直到數萬年前的人類認知革命的(偶然)發生,智力、理性思維的產生,讓智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世界、征服全球,甚至滅絕的大部分的大型動物(根本不是人類的對手)。

這是進化的路徑依賴,我們理性思維系統嫁接在我們祖傳知覺、本能系統之上,我們的視覺等獲得信息被整合處理,由大腦的情緒識別器(杏仁核等)進行甄別,然后發出反饋信號,快速調動我們的生理調節功能,抑或將信號發送給我們智力、理性思維的部分,讓我們運用知識、通過推理做出更好的決策。

在理性看來,它貌似總是要處理這些知覺、本能發送來的加工過的“二手信息”,但那加工工藝是老祖宗那一套“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每個人都是傳承人。我們的生活狀態卻已從遍布危機的草原變成了遍布新式危機的鋼鐵叢林。這就需要智力(推理、知識)、理性(反省監控、知識)發揮作用。

我們需要學習正確的知識,掌握甄別知識權威的方法,并保持批判性思維。之所有在這里我主要強調知識學習和理性思維,并不是說情緒調整、心理療法沒有作用,而是因為這方面很多研究還存在爭議。

比如說,大腦神經的可塑性(想想你學習一些技能的熟能生巧),讓專家著手研究一些情緒疾病的解決方案,也讓“磚家”們甚至打著科學的旗號做相關的生意。比如現在很流行的正念、冥想、頌缽等??茖W家的研究表明正念冥想既有正面的好處,也會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如果不是真正的專業人士指導(專業人士之間也會有不同看法),而是背了些銷售話術包裝為專家的推銷員、生意人,那你就要小心了。萬一像歐陽鋒練了郭靖改動過的九陰真經一樣就不太妙了。極端一點說,你如果對任何事情都不會感到害怕了,那這件事得多讓人害怕啊。

這里多說一句,我當年去泰國旅游時,在毒蛇研究中心的售賣場所,會有一位中年男/女士出來說,今天來的人太多,我們的講解員不夠,我是中心研究人員,今天客串來講解一下,這是一種通過建立權威感來增強說服力的推銷方式,可能每個房間的講解員都是這樣說的。在當今的移動網絡時代,在網上受騙的人太多,這些銷售員會有一套完整體系的銷售話術,利用人們的貪婪和恐懼,一步步誘使你掏錢。以后我們再詳細討論這個話題。

關于恐懼,我們需要充分認識到本能的強大力量,同時我們也需要學習科學的知識重新組織我們察覺危險的方式,這將有助于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這些“規定動作”和理性思維讓我們大部分人自如行走于世。

我們更應該關注是,創傷性、病理性的恐懼癥,“身體從未忘記”,頭痛、冷汗、哮喘、腸道翻滾,他們甚至都不再是感受到害怕等情緒,而是出現不明原因的身體癥狀。無盡的痛苦。

而這些情況很多都與他們小時候的經歷有關。如果你覺得安全、感到被愛,你的大腦就會特別擅長探索、游戲和合作;如果你總是受驚嚇、感到不被需要,你的大腦就會特別擅長感知恐懼和拋棄(范德考克)。

有的孩子甚至因為高考失利就沖動的結束了自己生命。我想有一個原因也許是他/她在害怕些什么,對接下來要面對一些事情過度恐懼,可能是父母的責罵,可能是同伴、周圍人的不認可。

我們不應該指責他們抗壓力不強、懦弱、自私,每一個人類出生時都是早產兒,我們身體的發育、神經的塑造將持續20多年。父母、老師在小孩的習得性情緒方面影響巨大。也許我們需要換一個提問方式,他們到底經歷了些什么?這最終指向父母、老師、教育觀、教育體系。

版權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圖文系網絡采集,如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国产剧情a片之小鲜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