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的胡鑫宇們,需要的不是說教
2月2日上午10時,胡鑫宇事件新聞發布會召開,認定胡鑫宇系自縊死亡。
這個異?!捌届o”的結果,讓此前沉浸于各種“陰謀論”的網友們“措手不及”。在各類駭人聽聞的猜想、傳言被擊碎之后,留下的事實,越是簡單,反而越是殘酷——因為抑郁、無助而導致的自殺,是青少年心理問題被忽視后的一起“日常性”悲劇。
警方表示,胡鑫宇生前錄制的兩段音頻清晰表達了自殺意愿。而早在胡鑫宇失蹤前半個月,他曾向母親多次通話哭訴,表示不想讀書、想要回家。
然而過去幾個月里,胡鑫宇生前表現出的抑郁情緒卻未被母親重點提及,也從未成為輿論的主要焦點,以至于發現胡鑫宇自縊而亡后,心碎的母親難以面對尸檢結果,仍舊在努力“尋找真相”。
但對于歷經抑郁癥的青少年而言,他們的求救聲卻不一定能得到外界足夠的重視;相反,“矯情”“脆弱”“無病呻吟”是他們常常接收到的反饋。
這種對抑郁癥的偏見甚至出現在專業的心理服務機構中。2月3日,北京市社會心理工作聯合會官方微博發布了一封名為《胡鑫宇,請給心理指導師五分鐘》的公開信,引起廣泛質疑。有網友評價:“一場盛大的pua”“離開這個世界前,還要再被氣5分鐘”。
他們的求救聲卻不一定能得到外界足夠的重視。/新聞視頻截圖
由此可見,缺乏對抑郁癥的基本認知和預警,才是這起悲劇帶給我們最大的警示。
抑郁癥,
父母最難以面對的沉重真相
胡鑫宇有過幾次微弱的呼救,但都沒有得到足夠的回應。
2022年9月27日,胡鑫宇曾給母親打過3次電話,共計43分54秒,母親回憶,兒子在電話中向自己哭訴不想讀書了、想回家;10月5日,胡鑫宇又與母親通話三次,共39分47秒,但母親未透露通話內容。
我們無法知曉胡鑫宇在電話中到底向母親傾訴了什么,但可以確定的是,無論是胡鑫宇失蹤前還是失蹤后,他所表現出的“反?!毙袨槎紱]有引發家庭、學校的注意。
2022年9月,胡鑫宇入讀致遠中學。上高中的第一個月里,一切都令他感到陌生。
我們能從胡鑫宇的筆記本中找到他情緒的端倪。他寫下:“吐了,新環境真難適應”“如果我什么時候頹廢了,就想一下去留問題”,他也寫出了身體不適的感受:“睡眠有問題”、早醒、“害怕影響別人”。
我們能從胡鑫宇的筆記本中找到他情緒的端倪。/新聞視頻截圖
無論是筆記本中出現的輕生、厭世傾向,還是一系列軀體表現——睡眠障礙、精力不足、記憶困難,都是抑郁癥典型的癥狀。
新聞發布會也提及了胡鑫宇生前的精神狀態,他曾對同學說“我是否存在,已經沒有意義了”“我們壓力大,活著沒意思,是不是約著去跳樓”等等。根據《新京報》的報道,胡鑫宇的班主任形容他性格孤僻,“沒人跟他玩得來”。
胡鑫宇的外婆,也接收到了“反?!毙盘?。由于胡鑫宇的母親在福建省打工,父親在永平鎮上做工,長久以來,胡鑫宇都是與外婆一起生活,當時的他“懂事”“聽話”。但胡鑫宇升入高中以后,外婆發現他開始和大人頂嘴,吃飯要自己的“專屬碗筷”,常常顯得“心情不好”。
只是,這一系列的表現,并未得到外界的及時回應。
胡鑫宇失蹤的三個多月里,他的家人有過各式各樣的猜想,但唯獨沒有想到是孩子的情緒出現了問題。
在《每日人物》的報道里,我們可以窺見在胡鑫宇所在的鉛山縣城,大人們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態度——胡鑫宇失蹤后,一位受訪的母親在服裝廠的車間里評論此事:“現在的小孩心理承受能力差,你這點學習壓力都受不了,將來他步入社會了,有困難的時候怎么去面對?”另一位致遠中學陪讀孫女的奶奶,被問及胡鑫宇事件時,表示:“不認識,不要影響學習就好”。
胡鑫宇失蹤的三個多月里,他的家人有過各式各樣的猜想,但唯獨沒有想到是孩子的情緒出現了問題。/《陽光普照》劇照
根據《新民周刊》的報道,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張樺曾經表示:“青少年抑郁癥癥狀容易被家長看作是青春期叛逆,但是,通常只有孩子的精神癥狀影響到學習成績了,家長才會發現和重視,并且帶到醫院來看醫生?!?/p>
尤其在高中這樣一個學業緊張的特殊時期,胡鑫宇的厭學、沮喪更容易被看作是青春期的“逆反”和“逃避”。
其實,對心理問題的忽視,不僅發生在鉛山縣城,在中國的大部分家庭,“抑郁癥”都是一個讓家長難以啟齒的概念。
對抑郁癥的認知差異,首先是一個“代際問題”。對于成長于物質匱乏年代的父母,他們大多難以理解在物質生活豐厚的當下,年輕人為何會感到“不快樂”“不滿足”。一種常常發生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對話是:“我們給了你這么好的生活,你為何還不快樂,不感恩?”
在很多父母眼中,孩子的抑郁癥甚至是一種對自己“養育付出”的否定,所以,當孩子表現出抑郁癥狀時,一些父母會感到“不可思議”“勃然大怒”。
在很多父母眼中,孩子的抑郁癥甚至是一種對自己“養育付出”的否定。/紀錄片《矮婆》劇照
但事實是,人的精神發展與經濟發展并不呈正相關性。抑郁癥的成因復雜,也遠非“照顧不當”可以解釋。
“請給心理指導師五分鐘”,
一針充滿偏見的“雞血”
父母們對抑郁癥的普遍誤解、忽視,恰恰是整個社會觀念的映射。
胡鑫宇事件新聞發布會之后,一封名為《胡鑫宇,請給心理指導師五分鐘》的公開信,就暴露出了廣泛存在于社會中“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無知和偏見”。
文章的開頭“策略性”地使用了“親情綁架”式的教導,口吻高高在上:“你每一個存在的日子,都家庭圓滿!你走之后的每一個清晨與傍晚,都是爹媽暗無天日!”
用“父母親情”架起來的勸誡,看似無可辯駁,但卻是一種對患病者自身體驗、生命感受的漠視。它根植于我們文化傳統中對自殺的態度——“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但在日常生活中,“家庭責任”的重擔,也可能是自我壓抑的原因。
《胡鑫宇,請給心理指導師五分鐘》。/微博截圖
據媒體報道,胡鑫宇自小就是一個家人眼中“孝順”“懂事”的好孩子,可以知道,他的輕生選擇,絕非是“不顧親情”的不負責任,相反,對于家庭的愧疚和無能為力,讓他的心靈承受了更大的痛苦。
緊接著,文章拋出了膚淺單薄的“人間值得”:“以后的生活中會有大量的良師益友,喝酒到醉、聊天到睡?!钡@然,對于胡鑫宇這樣一個心思細膩、經歷了存在價值危機的年輕人,“把酒言歡”的未來想象,在“生命意義的缺失”面前,無足輕重。
叔本華對自殺的一句著名論述常常被用于對青少年自殺的反思:“當一個人對于生存的恐懼大于對死亡的恐懼時,他就會選擇自殺?!笔鞘裁磿屢粋€人對生存如此恐懼?而這種絕望又根植于怎樣的社會土壤?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提及了當下社會中單一、趨同的價值賽道——“上不了大學或者上不了好的學校,那是只是考試的結果,而不是人生全部”,但作者卻十分“聰明”地避開了造成這種單一價值觀的原因,也對胡鑫宇的“小鎮青年”的特殊身份絕口不提。
隨后的煽情指向了“抑郁癥需要增強斗志”的假設:“如果你不在了,就沒有機會感覺到悲傷與痛苦:刺激你發憤,激勵你斗志,產生壯懷激烈的男兒豪情!”
“把酒言歡”的未來想象,在“生命意義的缺失”面前,無足輕重。
這種假設正是很多人無法“正視抑郁癥”的原因。因為在一個強調堅毅、自強的競爭型社會,抑郁癥意味著效率低下、意志力薄弱,是“弱者”的代名詞;在一些父母眼中,抑郁癥更是“懶惰”“不愛學習”的借口,而所謂的“抑郁”,是可以通過增強意志來改變的。
在這封情緒激昂的公開信里,它所強調的“激發斗志”,說教式的“人間值得”恰恰是對抑郁癥患者最表層的誤解,即抑郁癥是一種能夠努力“克服”的軟弱意志。
留守兒童.
需要全社會的支持
如果忽略了胡鑫宇特殊的“留守兒童”身份,大眾對這起悲劇的討論將喪失意義。
大量的研究發現,留守兒童的抑郁得分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
其中,“親情的疏離”是導致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一大原因。
警方稱:“經心理專家分析,胡鑫宇性格內向溫和、孤獨,在意他人看法”“情感支持缺失,缺少情緒宣泄渠道”。
大量的研究發現, 留守兒童的抑郁得分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紀錄片《路》劇照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務工,留守兒童與養育者之間常常會形成一種“不安全依戀”。缺少父母的情感支持,留守兒童往往會更敏感、自卑、缺乏自信,應對外界壓力的方式也更為消極。
胡鑫宇敏感地察覺了自己的孤立無援,所以在社交媒體上留言:“我試著銷聲匿跡,原來真的無人問津”,青春期逐漸形成的“自我”,卻沒有得到外界的接納。
除此之外,父母的經濟地位也會給留守兒童帶來心理上的負面影響。研究表明,留守兒童更容易出現內疚、自責的心理,“好好學習”“考上好學?!睅缀跏切℃偳嗄陚兾ㄒ坏某雎?。
根據《南方都市報》對胡鑫宇外公的采訪,胡鑫宇在家人的眼里“懂事”“聽話”“初中小學成績很好”,知道家里并不富裕,因此把家人給他的錢都存起來??梢灶A見,胡鑫宇進入高中后的成績跌落,延伸到了他對未來發展的深度憂慮。
從青少年的心理發展來看,父母無疑是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的直接負責人,而缺乏父母支持,則是青少年罹患抑郁癥的高風險因素。但我們卻不能因此冷漠地指責胡鑫宇父母的“疏忽”。對于常年在外務工的父母,與孩子分離是一個社會結構下“身不由己”的選擇;再加之文化水平的局限,父母很難理解“抑郁癥”究竟為何物。
其實,在胡鑫宇及像他這樣的留守少年群體中,更需要的是家庭外的“社會性支持”。
對于常年在外務工的父母,與孩子分離是一個社會結構下“身不由己”的選擇。/《歸途列車》劇照
研究表明,“低社會支持將增加個體的抑郁易感性”。其中,社會支持涵蓋外界提供給個體的各種“資源”,包括來自同伴、學校、社會機構的支持。
遺憾的是,從媒體的報道中,我們看到胡鑫宇入讀高中后,心理健康在學習成績面前似乎“不值一提”,根據《每日人物》的報道,學習是這個縣城的學生們“唯一重要的事情”。在胡鑫宇失蹤之前,學校、年級、班級、家庭的“四級預警網絡”也并未建立完善。
作為普通人,僅僅呼吁父母關注兒童心理健康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也應該警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這樣輕飄飄的指責,以及“請給心理指導師五分鐘”式的爹味說教。一個年輕生命的隕落,并非只是家庭內部的悲劇,也是全社會的責任。
版權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圖文系網絡采集,如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刪除。